查看原文
其他

施根吉 | 回忆三年农中,悼念余抗生、王肇襈二位老师

本编委 鄂东文史哲 2022-12-28

投稿邮箱:1655281212@qq.com



人生最难忘的岁月,那是青年求学时代。就在一九五七年,大河街边一群小学生落考时,正好余抗生老师也从黄冈高中毕业落考归家。一位18岁的高材生落考是因为家庭成份。在师生求学无门的同一命运中,我们走到一起了。抗生先生应聘在大河街办起了民办中学。在那破桌破凳破教室中,28个男女学生競兢业业,求学若渴。先生出生在书香门弟,自幼聪明好学,语、数、物、化、体、音、画门门在行。他英俊潇洒,风华正茂,师气肃然,我们心生敬畏。人说名师出高徒,就因为他教学有方,上课时我们是师生,下课时同我们抢篮球,赛乒乓,混在一起,打成一片,老师认真教,学生努力学,在一次中学统考中我们成绩人平竟高过公立中学。师生具在欢乐之中。



然好景难长,三年自然灾害降临,人民衣食不饱,学生们难以坚持继续读书。抗生老师想尽千方百计,带领我们上山挖草药,下河捕鱼虾,晚上去岳窑粮店做副工,到河中捞沙卖,用勤工俭学得来的钱维持学费,使我们不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。

民办中学有了起色,59年冬,大河公社要开办农业中学,公社党委和文教组下令民办中学改名为农业中学,并扩大招收下一届学生,那知道这一改名,竟然夺去了我们考高中的权利。因为农业中学是不能考高中的。

学校规模扩大,招收新生,增加教师。与余抗生老师有同一命运的王肇襈老师被聘清到农中任教。王老师年长余老师十岁,解放前毕业于九江高中,也是因家庭成份问题一直在乡村教民小。进入了农业中学,两位有才华的老师可谓如鱼得水,初中课程式他们门门精通。老师授课得心应手,学生听课津津有味。然三年灾荒天不遂愿,已经到了老师裹腹上课,学生勒裤听讲的时候了。但上天的灾难并没有难倒两位老师,他们以农业中学需要实验园地为名,报请公社党委在学校周围划拨不少田地让同学们耕作。种稻谷、栽瓜菜,农家应有的作物,学校都种上了,师生同心协力,校园一片欢歌。


60年,我们这些57年落考的小学生,在八次搬迁校址的流浪中完成了三年学业,一部分保送到黄梅农校深造,另一部分回乡充实农村基层,还有一部分转岳窑中学学习。

就在三年自然灾害尾期,由于国家经济困难,大批工矿下马,不少学校停办,我们师生又遭到了同一命运,回农村参加生产。在十年文革动乱中,两位老师都因为家庭而受到牵连,吃尽人生苦,受够了人生罪。偶尔在大河街中相见,看到恩师一种落魄之形,我们无不心生怜惜,疼痛不已。


粉碎四人帮后,邓爷爷的国策降临中华大地,举国一片繁荣,阶级斗争不复存在,教育战线择师任教,两位老师双双进入学校。抗生先生被聘请到苦竹乡当时的高中三年级教毕业班数学,是科高考成绩在全县得到名次。肇襈老师也经常被请到县教育局去科研小学数学课程。

人生的道路本就是坎坷不平,荆棘丛生。有人选择的是回避畏缩。而我们的两位老师却义无反顾,勇往直前。即是累得口吐鲜血或被刺得体无完肤,他们仍是那样的坚忍不拔,不屈不挠。


苍天本无眼,岁月更无情。报国心未遂,壮志尚未酬。抗生老师积劳成疾,被病魔夺去了生命,那是一九八二年。他一生两登讲台,十年为师,举起别人,擦掉自己。年仅43岁的恩师英年早逝。群生闻讯,痛哭不已!


肇襈老师直至年暮,从教育战线下来了,茁壮的花苗,开了又红,红了又开,而老园丁已是满手老茧,满面皱纹。他手植玫瑰,身留余香。归家却未告老,花甲仍耕陇亩,吟诗作对,苦度暮年。

岁月已进入21世纪,我们这一群学生已年过花甲,闲休下来了。暇日回思,此生若无二位良师,岂有我等今时,逐邀同窗三五,常登先生之门拜会。老师见一群学生到来,竟乐得心花怒放。师母忙煮茶,老师连赋诗,真谓是茶能醉客何须酒,诗有清香不必花。老师现出了古稀的童真,那不悔授业无酬报,惟乐学生常登门之感溢露于表。


两位老师天资聪颖,才学出众,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,当时他们都把年高的孤独老母交给姐姐抚养,具是单身一人,扎进学校。然而,他们的家庭成份决定他的一生,一世民师未转正,可悲命运弄人才。

苍天毕竟是有眼,改革开放后,两位老师的子女,勤学苦读,立志报国,他们都已是博士,工程师,局级,副厅级的干部了。后生超群,可喜可贺。



2009年腊月十七日,我们一群年近古稀的学生。冒着风雨探望居住在武汉病重的肇襈先生,久卧病床,骨瘦如柴的老师竟突然起床,精神十足地与我们畅谈了一上午,在返回的路上,先生竟然三拨电话,问寒问暖问安。我等一行虽离汉上车,那狂雨洗尘归意乱,忧师留世短与长之心十分沉重。一月后,江城传来噩耗,师星陨落,年逾八十,与世长辞。一群学生泪流满面,眼望西方:巫山雪雨飞江汉,尽凝师生一世情。呜呼!哀哉!人生于世不可无师,师之情过于父母,师之恩深于父母!二位良师己逝,师道却永存!虔心祈祷余抗生、王肇襈两位老师,在天有灵,在地安息!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不才学生:施根吉

2021年

作者简介


施根吉,男,大河镇高墩村人,黄梅农校毕业,养蜂专家,著有多篇养蜂论文,得到大学教授专家的肯定和好评。发表农业专刊。他喜欢文学,文化底子强,现已七十多岁仍笔耕不辍。【链接】李滨 | 捍卫“两个确立”, 做到“两个维护”程定国 | 童年看戏热烈祝贺黄梅文史哲2021年年会召开这个会在黄梅召开,本平台应邀参加
何国彩 | 文学采风,其乐融融王唤柳 | 他是县人大代表

珍惜磷矿同事情 年年重阳来相会

缅怀抗美援朝老兵 堂兄王洪良

黄梅柳林的板栗·往事

李滨 | 黄梅好女婿李滨│悼李文亮大夫
黄梅文史哲 编委会顾问:周慧  刘光天
主编:李滨委员(以姓氏笔画为序):文战华、王澜、王汶柱、石阳艳、龙静、朱文霞、何国彩、李九华、李凤清、严凤琴、周向春、柳景钢、桂林枫、桂文林、涂向阳、梁文雄、黄赞煊、蒋国雄、蔡群执行副主编:龙静  柳景钢联络部(以姓氏笔画为序):文战华、王汶柱、石阳艳、李九华、李凤清、严凤琴、周向春、桂林枫、桂文林、涂向阳、梁文雄、黄赞煊、蔡群

点“阅读原文”可留言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